扎根大山31年,他为孩子拼出一条“出山路”

△ 这是杨老师的学生,也是他的“孩子”。
“宁为教育死,做鬼也风流。”说出这句话的,是云南大山里的一位乡村教师杨太宇。
今年49岁的他,16岁便考上了师范学院,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会泽县五星乡大坪子小学的一名教师,一教就是31年。
31年来,杨太宇日常就住在学校里,鲜少离开自己的学生。他深深地热爱着教育事业,梦想就是守护这座大山里的孩子们。
光我一人走出大山是不够的!
会泽县,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,曾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,而就在今年11月,会泽县达到了相关标准,脱贫攻坚顺利完成。
杨太宇从小在会泽县长大。陪伴家乡脱贫的这些岁月,他也见证并参与了教育的逐步“脱贫”。
多年前,偏僻的会泽县经济基础差,生存条件艰苦,许多老师都不便,甚至不愿到这里长期任教,因此,在杨太宇的童年时期,遇到的几乎都是“代课教师”。“代课教师”们的水平良莠不齐、教学风格不一致,造成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。
正因为这样,当时还未成年的杨太宇下定决心,“如果我长大了,我要当一名优秀的老师,让自己的学生成才。这也是后来支持我报考师范的信念来源!”
秉持着这样的理想,年仅16岁的杨太宇考上了师范学院。
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越久,杨太宇就越能感受到教育的意义。他意识到光自己一个人走出大山是不够的,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他一样看看外面缤纷的世界,拥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机会。
毕业后,他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教师队伍。但真正来到学校后,他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……
刚入职大坪子小学时,学校的条件很差,几乎完全对外开放,甚至村里的一些办事处也在这里,一时分不清究竟是在学校里建了个办事处,还是在办事处里开设了一所小学。教学楼就更别提了,几间瓦房便是目之所及的全部建筑,教学设施也很落后。
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人忧心。所谓的球场就是片泥地,图书角的图书质量不佳,喝水也要到很远的水沟去挑……

杨老师还留着一张早期学校篮球场的照片。
杨太宇在这里执守了31年。在他看来,选择这样的生活谈不上什么“苦守”。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本就是他一生的梦想。在实现梦想的途中,还能用自己所学托举更多人的希望,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。
他说:“因为我是一个农村人,希望走出大山看看,后来我发现,发展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走出去!”
辍学现象严重时
他挨家挨户“劝学”
在学校建设的艰难时期,为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,杨太宇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。
学校的第一幢教学楼选址,校园规划、布局都来自他的意见,缺少人力他便自己顶上。直至现在,这座经过多次加固装修的教学楼也还在使用。让杨太宇欣慰的是,这些变化中,有他的汗水和心血。

2020年加固装修后的教学楼
受地理环境、办学条件和家长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,失学辍学现象一度在会泽县较为普遍。除了极少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,大部分家庭及孩子都将走出大山的希冀寄托在外出打工上,最终懵懂地走向城市。
杨太宇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辍学现象尤其严重。挨家挨户上门“劝学”,一度成为了老师们的工作任务之一。那时,老师们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到各家做思想工作,把孩子一个一个从家里劝回学校。
“那时候家长没有让子女上学的意愿,特别是女孩。生活条件比较差,很多人连书本费都交不起。有些家庭需要劳动力,也更希望孩子能在家里。”提到这个情况,杨太宇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心酸。
工作31年来,杨太宇心中一直压着一件“最遗憾的事”。他曾教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,后来却因为青春期叛逆选择辍学。杨太宇曾反复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,但这名学生最后还是选择外出打工。
“我们一致认为他很优秀,一定会成才,虽然他现在过得也不错,但我的心里……”杨太宇话语间满是遗憾,“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,这个现象少多了!”

杨太宇给孩子们上课。
执教这些年,杨太宇收到不少外界抛来的橄榄枝,光调令就接到两次,甚至还有师长劝说他去中心校区做成人教育。
说一丝一毫都没犹豫过是假的,可三尺讲台系国运,一生秉烛铸民魂,每次短暂的犹豫过后,杨太宇更笃定了要留下来的决心。
妻子预产期临近
他却做出这样的选择…
提起家人,杨太宇的神态瞬间柔和下来。
杨太宇和妻子是同学,自己在大坪子小学任教两年后,妻子也被分到这所学校任教。两人在这里相识相知,而后建立了家庭。多年来,两人的教学成绩在全乡始终名列前茅。
当问起杨太宇,有过后悔吗? 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……
1994年,学校师资力量匮乏,很多老师都是杨太宇请来的“代课教师”。正值期末考试,杨太宇将老师们分配到各个考点监考,其中一位老师却临时“失联”。
“那个时候我妻子快要生孩子了,但那个老师又走掉了,我工作也不能不干,没办法,我只有自己啊!”杨太宇回忆道。如此两难的境遇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学校。
我们甚至没有去过问:“那妻子对于您这样的决定能理解吗?”因为我们知道,答案一定是肯定的。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挑起了大山的希望,如今,一切也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一个从未被谈起的话题
在大坪子小学,杨太宇不仅是科学老师、数学老师,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他也包揽了,同时还兼顾着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。
每当精力不足时,他总是有种深深的无力感。他深知,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,也迫切希望引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这与中国扶贫基金会“加油计划”项目的理念不谋而合。杨太宇尝试着根据教材大纲,给当时的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加油课——“未来职业探索”,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有兴趣。他们自信地说着自己的“职业规划”:科学家、老师、警察……还有学生说自己想当一位慈善家,大大超乎了杨太宇的想象。

2018年“未来职业探索”加油课分享
“此前,我们那个地方从来没有人聊过未来的职业,包括自己的女儿也是,在这方面都是空白。”杨太宇突然明白,仅仅关注学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,还有太多的教育方向亟待进步。
通过“加油计划”项目设计的各种课程,杨太宇和其他老师寓教于乐,培养孩子们的建设性交流、自尊心、耐挫力、团队合作、创造力等一系列的积极能力。
说到这里,杨太宇还欣喜地跟我们分享“加油计划”项目为孩子们建设的“图书角”。每拿到一本新书,孩子们都非常珍惜,舍不得折坏一个书角,“改善挺大的,我们还专门安排了两个‘小图书管理员’来整理。”杨太宇说着,给我们展示了好几张图书角的照片。
看着孩子们簇拥在书柜前,我们似乎看到了比图书角更重要的东西——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逐渐翻越大山,跟山外的孩子同步了。只要心没被这大山压住,总有一天,他们会看到更广阔的风景。

孩子们在图书角翻找喜爱的图书。
杨太宇说,“加油计划”项目入校后,给孩子们带来了自信、欢乐,孩子们感受到山另一头的鼓励,许多学生发自内心地有了上学的动力。
近年来,随着更多社会爱心力量的注入,校园里新建了两幢教学楼、一幢教师宿舍,连卫生间都“升级”成了水冲式的,文明又卫生。“现在在这里工作,充满了成就感、自豪感和幸福感。”杨太宇说。
谈起即将要在学校里开展的“加油计划”运动主题年,杨太宇更是充满期待。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、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,还能塑造优秀的意志品质。一想到不久后,孩子们能奔跑在更安全广阔的加油运动场上,沐浴着山间的阳光和空气,处处回响着热热闹闹的欢笑声,还有什么比看到这种画面更让人幸福?

早期泥泞的篮球场已被平整的水泥地面代替。
一支粉笔,两袖清风;三尺讲台,四季耕耘。在乡村教育一线,有太多像杨太宇一样的人民教师,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,长期奔波在扶贫扶智的路上,用青春为贫困地区孩子点亮人生之路。
一起捐助“加油计划”,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助力乡村教育向前一大步。
